上海北横通道全线贯通一周年之际,师父陆凯忠与徒弟李昌涛约定,带上盾构的第三代技术人员,一起感受城市地下交通的巨大变迁。
盾构机是国之重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工程施工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上海地铁1号线开始,上海建工基础集团深耕隧道盾构区间施工领域,先后培养了两代盾构人,他们掌握关键技术,领衔重大工程,用奋斗拼出了发展新机遇。今年,李昌涛获评全国劳模,师徒两人同为全国劳模,这在企业里还是头一遭。
第一代匠心托举,第二代中流砥柱,如今,第三代盾构人也在蓄势成长。以创新之薪,续传承之火,上海建工基础集团盾构板块正“掘”胜未来。
信心在实践中积累
1991年,陆凯忠学校毕业进入基础集团,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报到第一天,扑面而来的是企业大门上的八个大字:艰苦创业,四海为家。在基地,陆凯忠见到了建设上海地铁1号线所使用的第一台盾构——法国进口的“希望号”盾构机。这个出生在崇明农家的孩子在听到这么一个铁疙瘩竟然是用天文数字买来的,不禁咋舌,自然而然地也就对盾构机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在刚开始工作的5年时间里,陆凯忠没有回过崇明,他留在基地里拼命学本领,一开始只是单纯地想知道,这个铁疙瘩为什么这么贵?后来弄明白了盾构机贵在哪里,就开始认真思考该如何用好这个铁疙瘩。在一次施工中遭遇盾构机故障,如果更换原厂零件,价格贵、周期长。陆凯忠拆解了故障所在的传感器模块,跑到北京东路五金机电“一条街”,花了8元多买来部件,换上后,传感器就开始正常工作了。陆凯忠靠自己的创新拼劲,不仅为企业省下了一大笔维修经费,更重要的是,信心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积累起来了。此后,陆凯忠先后获得全国劳模等省部级以上荣誉27项,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由于陆凯忠等人的脱颖而出,基础集团也逐渐调整了战略部署,2004年5月成立了陆凯忠劳模创新工作室,2014年获得全国第一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2013年成立了机械队(后改制为盾构事业部),把以前外包的维修保养拿回来自己做。截至目前,已完成200多台次不同原理、不同直径、不同型号的盾构机安装调试工作,在盾构机械自动化、配件国产化、施工信息化改进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作为基础集团的第一代盾构技术人员,陆凯忠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没有很高的学历,刚开始接触盾构,也比较茫然,完全是因为这个奔腾的时代推着他们向前走。然而,当陆凯忠真正在这条赛道上跑起来,感受到时代赋予技术工人的责任和担当,慢慢地就显示出自己存在的价值。
打破国外厂家技术垄断
在第二代盾构技术人员中,李昌涛是一个响亮的名字。2025年因为在重大工程中的突出贡献,李昌涛获得了全国劳模的荣誉。
李昌涛是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基础集团工作的。一开始是在地铁13号线项目,后来被派到福州,参与福州地铁1号线项目。在隧道开掘过程中,盾构机管片的固定压力不够,出现了故障。李昌涛分析是溢流阀出了问题。由于盾构机系国外厂家制造,关键技术是保密的,最开始的方案是以高昂的价格聘请外国专家来维修。李昌涛找到项目经理,说他可以试一试。项目经理知道李昌涛性子沉稳,一言既出,肯定是有把握的,就同意了。
李昌涛将零件小心地按照拆卸顺序罗列开来,一个一个与图纸对比、分析,终于发现是一根弹簧出了问题。他立刻打电话给厂家,询问是否能单独更换弹簧,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一个电话为企业省下了十几万元的费用。
曾经像李昌涛一样攻克盾构机技术难关的陆凯忠,当时也在福州1号线项目上,他问李昌涛:为什么这么自信。李昌涛说,既然有问题,就一定能找到原因。国外厂家的技术垄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对这种技术垄断缺乏信心。李昌涛的一番话,让陆凯忠频频点头,他决定收下这个徒弟。
当时,陆凯忠已经是全国劳模了,他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获评全国第一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能够成为陆凯忠的徒弟并加入陆凯忠劳模创新工作室,一直都是李昌涛的梦想。2024年,李昌涛牵头攻关“手动先导溢流阀替代电控系统”,成功设计出一套效率高、成本低的自主检测系统,让盾构机的生产厂商刮目相看,并根据李昌涛提供的思路进行了设备改进。
由于自己的刻苦,以及参与工作室创新课题带来的机遇,李昌涛很快就成了企业第二代盾构技术人员的代表。和第一代相比,第二代也有鲜明的特点:大学文凭、专业对口,更关键的是他们的成长过程,恰好重叠了以陆凯忠为代表的第一代盾构技术人员的最好年华,让我们看到了两代人在一个接一个的重大工程中,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身影。
工作室托举年轻人成长
目前,基础集团在隧道工程领域,已参建全国运营及在建盾构区间近200公里,并掌握了国内超大直径隧道盾构施工的关键技术,成为了隧道工程领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商”。“复杂敏感环境条件下隧道穿越砂层安全保障关键技术”“软土中心城区深埋地下道路施工关键技术”“中心城区复杂环境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关键技术”“软弱地层环境下城市非交通运营大直径隧道沉降渗漏控制关键技术”“超重预制中隔墙拼装工艺在市域铁路领域的研究”等多项关键技术,在竞争激烈的盾构施工市场抢占了技术制高点。
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在企业快速发展中,技术工人数量不断增加,然而精通电气原理,熟悉盾构机设备的骨干技术工人却是企业发展的稀缺资源。陆凯忠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企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和孵化器,通过师徒带教等方式加强培训练兵,并聘请教授授课、青年职工“成长小讲堂”等工作模式,为企业培育了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作为这项工作的受益者,李昌涛说:“在工作室的这些年,不仅学到了技术,还逐渐增强了信心。只要一想到我们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为企业和行业在创造价值,我们就热血沸腾。”
现在,作为第二代盾构技术人员,李昌涛也开始带徒弟了,李昌涛的20余名徒弟,其中18人已成为一线骨干,12人成功晋升高级工、技师等技能等级。他们,也许就是基础集团盾构第三代技术人员。用陆凯忠的话说:“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而是托举,让年轻人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攀得更高,去开创我们未曾想象的‘智造’新局。”(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裴龙翔 通讯员徐进)
配资炒股首选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