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太极拳高手,打拳时全身关节如同精密的机械装置,既能独立运转又能完美联动。这种动态不是简单的肢体摆动,而是建立在关节'摘开'基础上的高级运动模式。
练拳,不图名,不为利,只为在这一程,感悟人生。输赢不重要,不断提升修为,最重要。打一遍,觉一层。觉一层,悟一道。运丹田,动意力,抽筋换骨南山钟。布一圆,走一线,点点在心七寸刀。
打拳,求个动态。联动要具备,各个轴独立旋转的能力。什么是独立旋转?关节自转。转动的同时,其它部位,不能受干扰。关节囊,空间充裕,独立旋转自如。常人关节,都可以旋转,但未必不干扰其它部位。
打个比方,肩轴摘开,有两个特点,第一,旋转速度快,向前旋膀,一秒达到二或三个圈,肩圈快速旋转,无阻碍。第二,高速旋转肩膀,但头和躯干不动,不受转肩的干扰,始终保持稳定。
肩是肩,头是头,谁也不碍谁事儿。先求摘开,独立运作,再图联动。肩关节的独立旋转能力,往往是区分普通习练者与高手的第一道分水岭。
杨氏太极传人杨澄甫晚年时,弟子们发现一个惊人现象:老人家打拳时肩膀能快速旋转,而头部纹丝不动,就像肩膀与身体是两个独立的部分。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摘肩'训练获得的特殊技能。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胯关节的训练更为精妙。陈氏太极名家陈发科教拳时,常让学生单腿站立,另一腿悬空画圈。要求很明确:转胯时身体不能晃动,就像胯部装了一个独立转动的轴承。这种训练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脊柱的独立性训练是最高阶的课程。孙氏太极创始人孙禄堂曾演示过一个绝技:腰椎保持不动,仅用胸椎左右旋转。这种能力让他在实战中能够出其不意地变换发力方向。
现代运动科学证明,这种脊柱分段控制能力,正是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生理基础。再说胯轴,立身中正,单腿站立,另一腿临空,小腿放松,大腿画圈,快速转动胯轴,躯干其他部位,始终保持不动,平衡不受干扰。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用肩轴和胯轴打比方,因为它们是主轴承。主带次,大带小,越接近躯干的轴,越有劲。换个角度说,练根节的目的,是练轴承劲。当各个关节都能独立运转后,联动训练就水到渠成。
杨露禅在京城教拳时,最重视'同轴联动'训练。他要求弟子们打拳时,左右肩膀必须协调运动,就像两个连动的齿轮。这种训练造就了杨氏太极特有的'连绵不断'的风格特点。
相邻关节的联动更为精妙。武禹襄创编的'麻绳劲'训练法,就是典型的肩肘联动范例。练习时,肩部先微微画圈,再带动肘部加速,最后传导至手腕。这种递进式的发力模式,形成了太极拳特有的'节节贯穿'的劲路。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最难掌握的是腰胯联动。李雅轩晚年时还能演示'腰转胯不转'的绝技:腰椎旋转时,胯部保持原状。这种能力让他在推手时能够制造出对手难以察觉的劲力变化。现代太极研究者发现,这种腰胯分离技术,正是太极拳'引进落空'的关键所在。
太极拳的动态奥秘,在于关节既能如精密仪器般独立运转,又能似交响乐团般和谐联动。这种刚柔相济、分合自如的运动模式,正是中国武学智慧的结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炒股首选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